细胞外囊泡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作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脏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有关。COPD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岁以上发病率已高达9%~10%。
COPD的生物学过程非常复杂,包括蛋白质水解组织重塑、先天免疫炎症、宿主-病原体反应紊乱、细胞表型转化异常和细胞衰老。细胞外囊泡(EV)(包括凋亡囊泡、微囊泡和外泌体)几乎由所有细胞类型释放,并且可以在包括血液、痰液和尿液在内的各种体液中找到。EV是细胞间通讯的关键介质,可以通过使用其生物活性物质(DNA,RNA,miRNA,蛋白质和其他代谢物)来使相邻和远处组织中的细胞执行多种功能,从而影响身体的生理和病理功能。因此,EV将在COP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其急性加重,并可作为其诊断标志物。此外,治疗方法和进展已将EV引入COPD的治疗中,例如将EV改装成新型药物输送载体。
外泌体(英文名exosome),是一种细胞分泌的小囊泡,直径在30—150nm,其中含有细胞特异性蛋白,脂质体,复杂的RNA,天然存在于体液中,能作为信号载体传递给其他细胞,改变其他细胞功能,从而使细胞新生。1983年,外泌体于绵羊网织红细胞中被发现, 1987年Johnstone将其命名为“exosome”。 2013年,美国和德国3位科学家发现“外泌体运输的调节机制”,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多种细胞在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均可分泌外泌体。外泌体的产生过程为:细胞膜内陷形成内体,在形成多囊泡体,之后多囊泡体与细胞膜融合,释放到胞外形成外泌体。不同细胞生成外泌体的速率有所差别,外泌体的大小和组分存在高度的异质性,其中组分与来源细胞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