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已进入深水区。近日,武汉医保局发布一则关于药品医用耗材集采执行情况的通知, 因未完成集采品种约定采购量,多家大三甲医院被点名!
集采执行过程出现种种纰漏,各大医疗机构完成率迟迟不达标究竟为何?
01集采执行不力?多家大三甲未达标
在武汉医保局发布的《关于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落地执行情况的通报》中,公布了武汉市胰岛素国家集采、冠脉支架国家集采和骨科创伤类耗材十二省集采的落地执行情况。
尽管整体上看,三者均达到约定采购量,完成率分别为108.35%,135.29%和123.66%。但仍有多家医院未完成集采品种约定采购量,达标率不合格!
图:冠脉支架采购进度未达标医院
冠脉支架没有完成约定采购量的医院中,长江航运总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的采购量均不到50%。
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没有完成约定采购量的医院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4所医院的采购量不到50%,而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采购量直接为0%。
02集采“杀价” 耗材配送商积极性受挫
早在去年10月,湖北省就已通报2020年-2022年6月11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的完成情况。
其中,8类产品完成约定采购量,人工关节、冠脉导引导管冠脉导引导丝、医用胶片类采购周期内约定采购完成率分为39.0%、45.6%、97.0%。
可见集采执行过程中,部分医疗机构存在按时间进度完成率不达标、少部分地区报量不实、个别医疗机构采购非中选产品过多等问题。
相关人士指出,医院报量未完成,主要是新冠疫情的冲击导致医院相关手术量下降。
同时,医院报量的下降,导致耗材配送成本增加,加上集采大大削减了耗材配送的利润,多种因素叠加之下,耗材配送商的积极性也大大受挫,这样一来,对集采执行产生了一定影响。
因冠脉支架、骨科等耗材存在更新迭代较快的特点,而集采产品执行调整的速度较为滞后,短时间内,医用耗材集采效率与医院使用顺畅、患者需求的平衡成为集采执行中难点。
03后集采时代:落地执行成重中之重
随着集采的逐步深入,集采的落地执行也备受关注。
2023年3月,山东省医保局、卫健委、工信局、市场监管局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全流程管理的通知》。
通知提到,山东省将全面依托国家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子系统,全面开展带量采购药品、耗材的全流程监管。
同时指出,将落实用量对接,促进产品精供应,确保每一家有约定采购量的医疗机构中选产品供应配送率达到80%以上;还将通过国家统一的耗材招采子系统,设置带量采购耗材配送率低于80%、60%、30%的不同警戒线。
而此次武汉各区医保局将对带量采购政策执行不力的医疗机构和中选企业开展约谈或函询,必要时将医疗机构移交相关部门处理,中选企业采用信用评价方式进行惩戒。
可见,未来通过耗材招采子系统,大量配送不达标,不供应的中选企业,将面临医保局更为严格、精的监管和处罚。
落地执行可谓耗材集采的“后一环”,不仅要加快集采落地进程,完善集采执行环节,更应该注重集采使用产品质量追踪,实现集采全流程管理。